辅助生殖进医保还有多远
辅助生殖进医保再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西湖益联保”新增辅助生育相关项目,包括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两项“试管婴儿”项目,每年最高可报销3000元。
杭州辅助生殖报销新政将产生怎样的政策涟漪?当前,辅助生殖纳入医保难在哪里?让辅助生殖费用降下来,还能做什么?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进行了相关梳理和采访。
杭州辅助生育部分项目
每年最高可报销3000元
辅助生殖技术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CIC灼识咨询高级咨询顾问刘宇琪介绍,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两类,后者又分为IVF-ET、ICSI、PGT三类技术,即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
据媒体报道,明年起,参加浙江省杭州市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西湖益联保”的居民,在2023年度实施辅助生育的参保市民,将可获得最高3000元的报销。
该补贴项目面向“西湖益联保”全体参保人员,因长期不育不孕或既往孩子有出生缺陷等原因,临床上需要进行人工辅助生育的,在杭州市范围内具有特定辅助生育资质的省、市三甲医疗机构治疗期间,接受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两项治疗的费用,“西湖益联保”给予一定限额的补助。其中,胚胎培养费用报销限额为0.15万元/年,胚胎移植费用报销限额为0.15万元/年,在年度限额范围内可按项目实报实销,超过限额以上部分由被保险人个人承担。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次辅助生殖参保报销的有益实践和探索,杭州市的试点有望带动全国辅助生殖参保发展。
同时,邓之东提醒,“西湖益联保”不是医保,而是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医保和商保的定位不一样,医保的制度定位是“保基本”,商保则作为补充和辅助,定位于保障个性化需求和非基本需求。
记者了解到,“西湖益联保”自2021年推出,是首款由杭州市医保局指导支持的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其面向全体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不设户籍、年龄、既往病史等限制条件,能在医院随医保卡“一站式”理赔结算。
“辅助生殖根据不同症状、诉求和治疗方式,价格也有较大差别,一般需要数万元,最高报销3000元的力度并不大,但对于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家庭会起到比较积极的鼓励作用。”邓之东分析。
治疗周期长费用
高辅助生育进医保难
来自四川的叶女士今年28岁了,本打算今年备孕,可丈夫突然被确诊出淋巴瘤。治疗和痊愈期间,丈夫有3至5年不能备孕,甚至可能因为放化疗失去生育能力。
叶女士只是千万个遭遇生育难题患者中的一个。中国人口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患者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至15%。这意味着,每6至8对夫妇中就有1对遭遇不孕不育问题。
辅助生殖技术给不孕不育家庭带来希望的同时,又因费用高昂,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去精子库存精,但辅助生殖所有费用加起来太高昂了。这对于我们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压力很大。”叶女士说。
关于辅助生殖技术项目价格,刘宇琪介绍,人工授精技术价格相对便宜,在5000元左右/治疗周期。试管婴儿技术中,IVF-ET应用比例最高,平均价格范围在3万至5万元/治疗周期;ICSI由于主要解决的临床问题不同,价格比IVF-ET普遍高1万元左右;PGT价格在10万元左右/治疗周期。
今年8月,由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辅助生育纳入医保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生育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政策支持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多地已有意向,但鲜有政策落地。今年2月,北京曾计划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甲类报销,随后又宣布暂缓实施。另外,江苏、湖南等省份曾表示过将积极推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但截至目前,未见这些省份有相关政策落地。
辅助生殖进医保难在哪?以试管婴儿技术为例,刘宇琪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首先,整个治疗周期下来费用比较高;同时,整体流程和诊疗项目较为复杂,包括各项检查、降调促排用药、实验室操作、取卵及移植手术等,并且不同夫妇因自身情况不同,诊疗流程、用药、耗时等也有差异;此外,我国医保主要还是为满足基本医疗需求服务为主,目前使用了“试管婴儿”治疗的人群数量相比其他医保项目来说存在一定差距。
邓之东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邓之东看来,“医保纳新”是一项十分严格和谨慎的工作,我国医保基金筹资规模和保障能力仍需加强,“保基本”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医保集采“提速扩面”的重点是将临床价值高、价格合理、能够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药品纳入目录,避免盲目大范围扩张。当前,辅助生殖技术费用高昂,并非大众基本需要,只少部分群体需要,暂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位,与商业保险定位更为匹配。
除了进医保还能做什么
加快相关药械国产替代
让不孕不育家庭不再“重金求子”,除了推动辅助生殖进医保外,还能做些什么?在受访专家看来,推进相关药械国产化替代是可行路径之一。
邓之东认为,政策和技术壁垒高、行业渗透率低,我国辅助生殖行业呈现市场发展潜力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行业政策和技术壁垒高、药械进口依赖强等特点,上游医药器械靠进口、中游孕育管理互联网化、下游临床治疗以公立医院为主。
援引相关数据,邓之东告诉记者,2020年我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仅为330亿元,行业渗透率不足8%,远低于欧美30%的水平。
“我国辅助生殖行业起步晚,但市场需求巨大。随着我国生育政策放开、国家强化对辅助生殖产业支持、辅助生殖技术水平提升及社会逐步接受和认可,还将产生广阔的市场需求。”邓之东预计,到2030年我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可达到1000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面对未来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邓之东建议,辅助生殖相关政策需重点解决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器械药品国产化不足问题,应大力推进实施国产替代。
据悉,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的医疗器械主要包括辅助生殖高值耗材(如胚胎冷冻/解冻液、胚胎培养液、PGT试剂等)、辅助生殖固体耗材、辅助生殖专用仪器,药品包括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黄体支持等所需药物。
根据蛋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辅助生殖行业研究报告》,从整个产品市场份额来看,辅助生殖高值耗材类器械95%、辅助生殖药品80%依赖进口,特别是胚胎培养液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还未有获批上市的产品。上游医疗器械和药品国产替代迫在眉睫。
此外,邓之东还建议,做好中游孕育管理平台化服务赋能,强化下游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均衡辅助生殖医疗资源地域分布。
近几年,我国经批准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卫健委妇幼健康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536家。其中,广东省获批准的医疗机构数量最高,达到56家;江苏省和河北省获批准的医疗机构数量紧随其后,分别为33家和31家。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